【坚守党性和人民性】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区别于其他新闻观的最鲜明的标志。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为人民的。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要站在全党和全体人民的立场上,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
新闻工作中有诸多案例诠释出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2016年2月2日,春节前,习近平到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75岁的村民彭水生握住习近平的手,犹豫了半天冒出一句:你这个总书记呀,干得不错!这段镜头出现在了2月3日的央视新闻联播的头条中,报道中引用了同期声,生动地体现了新闻工作中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
类似的还有2013年2月6日的新闻联播,当时李克强在视察棚户区,一名小男孩从衣柜中溜出来钻回到被窝中,这一过程被摄像师拉近镜头完全的记录下来。很多人对这个镜头表示了浓厚兴趣。微博大V@记者的家表示,“爱死了这条新闻,新闻联播你变了?”在惯常的新闻操作中,这段镜头很可能会被删减。对于严肃的政治题材,新闻工作者们的传统做法通常是将新闻做得既严肃又紧张,实际上政治题材可以很活泼。
在新闻工作中,也有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反例存在。比如,《中国青年报》记者庄庆鸿写的《花谢旧金山》,文章试图还原两位花季少女在韩亚航班遇难的过程。公允地评价整篇文章,较为生动地还原了遇难过程,而文章中的一段——“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关注她俩,王琳佳也许会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笑眯眯的,而叶梦圆也许不敢相信地跳了起来”,这个细节却与人民性相违背。
类似案例还有“新婚之夜抄党章”。2016年5月16日,“南昌铁路”微信公号发文称,南昌供电段南昌西供电车间助理工程师李云鹏、检修车间助工陈宣池新婚之夜,铺开纸张,工整地抄下党章,给新婚之夜留下美好记忆。文章中存在大量摆拍图片,于网上引起争议。由此可见,新闻工作中坚守党性与人民性,需要记者将视线与视野放平。
【坚持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点,也是新闻从业者必须恪守的职业准则。真实性是新闻之魂。再好的选题,再好的创意,再精辟的落点,没有了真实性,也是“一失万无”。以下是新闻工作中常见的几方面错误——
首先,是政治性差错,包括导向性错误、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错误观点和提法。典型常见错误:国家和地区混用,例如,将香港、澳门、台湾与其他国家并称;标准称谓不一致,例如,“北韩”与“朝鲜”,“汉城”与“首尔”,性别和种族歧视性语言,如不重视民族习俗;不了解政治规矩,如“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提的是“议案”,全国政协委员提的是“提案”。好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是一个“杂家”,需要了解政治结构、社会学知识。
其次,是事实性差错,典型常见错误:数字错误,比如漏写“万”“亿”,新华社曾有稿件漏掉单位“万”,文章中表述为“12.5名美军”;量词错误,比如“人民币”错写为“美元”,“公顷”错写为“亩”;知识性错误,例如,“1920年的俄国”,“人大主任”,描述一个生活在满洲国的人身处“伪满洲国”,描述生活在清代的人在“过春节”;记者主观想象,比如,《野心时代》里一段描写林毅夫的文字,“时值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六日,天上月细如丝,在中国外岛的金门,二十六岁的陆军上尉溜离岗位,来到岸边”。其中“月细如丝”便是记者的想象,与事实不符。
再次,是技术性差错,典型常见错误:题文不一,标点出错或者掉字、掉段、多字、错别字等,比如,2010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第4版左下角,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名字被错写成“温家室”。
此外,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需要注意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统一,新闻工作者们需要对信源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求证。
首先,记者亲眼目睹的“事实”有可能失实。2017年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后,有位家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孩子不想上学,但不敢跟家长说。老师跟他们说了一个特别可怕的话,说我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一直能伸看到你的家里,你做什么说什么我都能知道。”虐童的传闻,加之冰天雪地里聚集着的家长,让人会自然推测出当前该家长控诉的幼儿园就是红黄蓝。而事实上,接受采访的“家长”,并没有一个孩子在红黄蓝幼儿园上学。
类似案例,还有“唐慧案”。唐慧是“湖南永州少女被迫卖淫案”中受害者的母亲。2010年6月1日,永州市零陵区邮政分局保安队长朱军在零陵区法院枪杀三名法官,3人受伤,凶犯朱军当场自杀身亡。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纷纷赴永州采访,唐慧告诉记者,朱军是乐乐的干爹,他是为乐乐的事情气不过才去枪杀法官。一切看似足够合情合理,许多记者信以为真。只有朱长振没有上当。《大河报》记者朱长振从手机里调出朱军的照片给唐慧看,发现唐慧竟认不出来。
【坚持正确导向】
舆论导向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
2018年11月13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设计了关键抉择、壮美篇章等5个主题展区,运用历史图片、实物场景、互动体验等多种手段和元素,充分展示40年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伟大变迁。而《北京青年报》的记者,从成百上千的展品中,挑出反腐成果展区小小一角,写成题为“鲁炜等多名忏悔书曝光”的新闻稿,该文章导向明显偏离了展览主题。
类似案例还有“寻找汤兰兰”。2018年1月30日,有媒体刊发报道《寻找汤兰兰:少女称遭亲友性侵,11人入狱多年其人“失联”》。标题中突出“寻找汤兰兰”、在报道中展示汤兰兰户籍更改信息(虽然用马赛克遮挡了相关内容),就使报道的方向产生了偏差。该报道的潜台词是,记者已经认定汤兰兰一手造成了这起冤案,而排除了汤兰兰是一名受害者的可能。
【正确践行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监督,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方式。
1849年,马克思在审理《新莱茵报》案件的法庭上发表演说,提到“报刊的使命”,恩格斯也在法庭上为“报刊的使命”的作了辩护。他们认为报刊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公民不受官员逞凶肆虐之害”。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强调的舆论监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监督社会状况。马克思认为,舆论监督应是尽量发现制度中的漏洞、体制中的弊端、法律中的瑕疵,通过个案反映普遍性的问题,最终达到完善社会制度、促进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
第二是监督权力组织和公众人物的言行。马克思曾谈论报刊对议员的监督:“报刊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严密地监督人民代表先生们的活动……难道有人想剥夺报刊评论人民代表先生的议会活动的权利吗?那么,又何必要报刊呢?”
正确践行舆论监督的案例很多,比如,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克勤曾用半年时间,历尽艰辛,采访了北京市100多位出租汽车司机、众多出租车公司经理和相关政府部门官员及专家学者,用五个整版发表《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力度独家披露了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推动了出租车行业的改革。
此外,还有孙志刚案。2003年3月20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因未带证件,在广州收容所被打致死。4月25日,《南方都市报》率先对此进行披露。6月20日,实行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
舆论监督是记者的天职,需要看到的是,新闻力量之大,有时可以彻底改写一个行业在国民心中的认知。2008年9月11日,《东方早报》发表《甘肃14名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的点名报道,引来前所未有的质量问责风暴,十年之后的今天,整个乳业仍然难以重新获得公众信任。近年来,类似的还有今年的“山东疫苗案”,因此,舆论监督是“天职”,但新闻工作者们必须善用这种“职权”。
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即坚持以事实说话,同时注意观察的全面性;严禁记者主观想象,并坚持通过“独立的两个以上的新闻来源证实”采访材料;在新闻写作中,标注新闻来源。
其次,重视稿件质量,平和看待流量。2016年,“后真相”(post-truth)成为《牛津词典》年度词汇,后真相时代,更需要重视稿件质量。新闻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作用于精神,因此也特别需要尊重。新闻工作者要力求做到,将好的流量和好的作品相结合,不追求“带血的十万+”。扎实的采访、植根社会、贴近百姓,是优质新闻内容生产的必由之路,也是新闻业安身立命的前提。
再次,捍卫社会基本价值观。新闻工作需要高度重视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理性报道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进而不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最后,不断开拓创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运用,新闻工作者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传播规律,进而善用并且敢用新媒体手段。最终,实现从“受众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2017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H5作品“我的军装照”热度惊人,正是因为把握住了年轻用户的需求,顺应了网络传播规.
学生反馈:
双培班陈芊灵表示,老师通过具体案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解,不论是红黄蓝事件背后的部分不真实,还是三鹿奶粉事件的“过分”真实,都告诉了我们真实性对新闻报道重要性。舆论监督是记者的天职,但也要善用手里的权力。以事实说话,关注事件的全面性,不是不要报道,而是要理性报道,在新闻报道的道路上,我们应把握好手中的权利,进行更真实,更高质量的新闻创作。
而来自新闻三班的胡霁函则说,老师在课上用生动的实例告诉我们如何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中让我最深刻的实例是《花谢旧金山》,这种对死者的“合理想象”毫无根据,有违基本的新闻伦理,更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底线。对于这类灾难新闻,作为一个记者需要有悲悯之心,在采写过程中怎样操作更是需要有一定的伦理思考的。而马新观的学习就是在建立这样一种伦理意识,我们要将客观事实和主观情绪分开,坚守党性、人民性、真实性原则。不能为了流量而违背这种马克思主义原则,同时要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