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堂,正是为了更好的向学生传授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而开设。
近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永华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中国新闻事业》课程上,结合国际形势及现实案例,详细地讲解了当前新闻工作应如何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
赵永华教授在马新观课堂上授课
国际传播与国际传播力的内涵
国际传播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国交流与沟通,同时是一种国家控制之下的,有选择的信息传播,主要特点是传播范围广、传播时间长、传播语境复杂。其核心目标应该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树立国家形象。
具体来看,国际传播核心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在国际话语权的设置和争夺上。目前国际社会 话语权主要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而西方国家一般是通过硬实力胁迫、限制对方选择以及通过同化和吸引三种方式来施展和掌握国家话语权。但无论哪种方式,话语权的基础都是西方价值观,没有价值观支撑的话语权难以持久。
因此,中国要在国际传播中争夺和掌握国际话语权,就必须拥有能够站得住脚的、具有人类普世意义的价值观的支撑。这是寻求与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话语权的道义基础和保障。
此外,提升国际话语权事关国际传播力的建设。衡量国际传播力高低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国家话语表达通过传媒体系来实现,媒体是国际传播的基本物质载体,是话语权表达需要借助的基本工具,因此,话语权的实力就外化为一个国家的媒体实力。
评估国家的媒体实力,可以从“投入”与“产出”两个角度,传播“能力”和“效力”两个维度进行。“投入”主要涉及国际传播媒体在其自身建设上的软硬件投入和基础条件支撑,如从事国家传播的基础建设、运行与发展情况等。而“产出”则指的是一国媒体经过长期国际传播时间而积淀的传播效果,涉及国际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舆论引导力、文化传播力等。
国际传播力不是一朝一夕可形成,而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际传播媒体就需要拥有全球意识和战略眼光,以认识世界、判断形式和指导未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对外传播政策解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国际传播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逐一新闻观是马克思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看法,作为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对国际传播起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理论对我国对外传播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融通中外,构建传播话语。话语权的争夺背后是国与国之间实力的追逐和地位的竞争,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实质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中外融通的过程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国际社会能否理解、接受,就要看中国的传播话语能否与国际社会想融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即是传播中国文化价值的重要渠道,在构建传播话语方面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另一方面,要确定目标,重塑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的是一个自信、开放和成功的形象。重塑国家形象的前提是要有思想理论的支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正是在经济、文化和政治层面给予新闻工作者从理论到实践的指导。“目前,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文化和科技实力普遍较为认可,但在政治层面仍有较大认识偏差”,马克思的世界交往概念,正是包括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提倡新闻工作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我国新闻工作者,要领悟和善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内涵,改进国际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消除国际形象中的偏见。
【习近平对外传播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的对外传播思想,主要体现在其2013年的“8.19讲话”、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2015年12月11日全国党校工作会议、2016年的“2.19”讲话等场合的重要讲话中。纵观习近平关于对外传播的系列论断,其核心要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从战略目标层面来看,对外传播的战略目标是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争取海外人士对中华文化、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梦的了解、认同,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具体来说,一要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引导海外人士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二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其影响力;三要宣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展示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中国贡献,促使和平发展、合作供应的外交理念成为国际社会之共识。
其次,从根本任务层面来看,对外传播的根本任务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声音的国际影响力,为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提供坚实保障。展开来说,即通过全面加强信息内容、传播渠道、技术手段和人才队伍建设,精心构建与使命担当、时代要求相匹配的对外话语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对外传播力,主动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事务、中国态度的质疑和关切,促使海外知华友华支华的阵营不断扩大。
同时,从推进对外传播事业的现实路径来看,主要包括:在内容方面,要深入阐释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重大方略,大力宣介中国倡导的正确义利观、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重大理念,主动讲述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重大贡献。在阵地建设、渠道建设和队伍建设方面,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加快实施本土化战略,善于借水行船、借台唱戏,积极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最后,从创新对外传播方式的具体要求来看,要把握准海外目标受众的习惯和特点,创新对外传播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运用“讲故事”这一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善于设置议程,用好新闻发布机制,用好高端交流渠道,用好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展赛事平台等,是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让外国受众愿意听、听得懂、听了信。
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的路径
【系统整合,协同布局】
国际传播实践是一项多元化的系统工程,涉及系统各方面调控,涉及国家利益和安全,所以更应该系统化的全面布局,实现国际传播实践效果的提升。
首先是整合内容生产要素,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是掌握其运营规律,同时可以借鉴国外媒体的有效经验,真正适应全球传播的话语体系,从而争取话语权;最后是渠道联通,构建国内外的舆论场需要畅通的渠道。
统筹布局还要基于全球化的眼光,从全球传播的角度进行形势的预判和资源的整合。所以要求我们树立全球意识,信息的来源渠道要多元化,并且要对国际局势有前瞻性预判,明确国际传播形势和自身发展道路,以在国际传播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
【提升传播主体的自觉意识】
第一,提高传播主体的话语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开放性境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生命之源。而在这一境域中,只有话语构建摆脱其外来教条的羁束,走向自我主张的历程,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话语自觉。
第二,提高传播主体的理论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不断增强其话语的历史厚度、视野广度、系统宽度、时代高度,更好地完成对话意义表征的构建与重构,进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时代说服力。
第三,提高传播主体的精神自觉。首先,要坚持四个自信的内在统一,同时传播者要培育浓厚的历史情怀,重铸精神的时代表征。提高传播主体的精神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精神内涵,从深层次上真正提升国际话语权。
【注重传播内容的深度】
第一,传播内容要扎根传统文化。注重内涵创新,彰显“中国特色”;注重形式转化,体现“中国风格”;注重语境重构,为话语内容的信息生成与解读拓展更大的思维空间,进而更能够在时代发展中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内容的“中国气派”。
第二,传播内容要有利于中国国际话语权 ,注重运用国际话语系统,来揭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伪善面孔,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着重阐释全球共性问题,并以一种批判性、建设性的方式,表达中国关于未来发展的合理预设和要求,与世界各国打造“命运共同体”,拓展话语内容信息生成和解读的实体性依托。
第三,传播内容要凸显自身优势。凸显中国道路的贡献性的同时,还要凸显中国理论的科学性、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宽广的时代视野和追求和谐的时代本质。
【提升传播触达率和精准性】
国际传播需要科学合理地树立一个评估指标体系,进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将传播效果发挥到最大程度,提升传播的触达率和精准性是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
首先,并注重对国际受众的研究,注重分众化、差异化传播。关键诀窍在于受众的精准性,使得触达率十分高。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也可以参照这种方式,注重海外受众和不同国家地区受众的个体偏好,强化受众研究。
其次,要注重本土传播话语与国际认知体系之间的对接,将国际传播话语与国际公众认知相匹配,达到一个良性的传播效果。可以从打造鲜明的国家文化和魅力个体入手,或采取软话题的方式传达自己国家的声音和文化。
【构建创新性传播平台】
首先,注重传播渠道的整合。一方面,媒体是 传播的必要手段,其进步和应用的不断优化拓展着国际传播的路径。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深度发展和世界相互依存趋势的不断加强,使得智库和民间渠道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国际传播要增强多轨渠道的并行,从而弥补传统社会单纯以官方渠道进行传播的不足。
其次,注重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新的媒体空间形态的生成与置换中履行国际传播的任务,需要注意在话语介体的编码与解码中调整传播姿态,采用主体间性传播,以达到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要求。
【多角度提升传播力度】
国际传播实践是典型的用“软”身份来实现“硬”诉求的实践。一个国家的形象除了由自己塑造,还依靠长期的信息积淀和文化记忆的加成。因此,要加强文化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全面提升传播力度。
首先,要适应国际传播的语境,遵遁国际传播的基本规律,要进行适当的“政治脱敏”,更易于国际受众接受。其次,不能忘记初心,保持话语特色,适应而不盲从,建设适合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再次,要利用传播规律,积极把握议程设置、框架理论、启动收益、媒介传播效果等理论。注意国际传播实践的关联性、动态性和持续性,着眼于大局,真正从全局出发应对国际传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