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堂,正是为了更好的向学生传授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而开设。
近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周勇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中国新闻事业》课程上,结合中央精神及新闻实践工作中的案例,详细地讲解了当前新闻工作应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讲舆论导向的意义
【事关国家安全以及话语权掌握】
习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有关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诸多重要的表述。例如,“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近年来,“低端红,高级黑”的事例屡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涉及媒体对社会话语权的掌握。这种话语权不仅体现在对国内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还体现在国际传播力的建设中。
著名传播学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Lasswell)在其著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曾提到,“没有哪个政府奢望赢得战争,除非有团结一致的后盾;没有哪个政府能够享有一个团结一致的后盾,除非它能控制国民的头脑”。宣传作为一种战争资源,同样蕴含“导向”,宣传本身不可怕,重要的是其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把握。
【影响社会安定与公众福祉】
2007年夏季奥运会召开前夕,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BTV-7)工作人员訾北佳采用剪辑画面、虚假配音等方法,编辑制作了虚假电视专题片《纸做的包子》播出带,对北京电视台隐瞒了事实真相,使该虚假新闻引起公众恐慌,严重损害了相关行业商品的声誉,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恶劣影响。
反思此事,可见“把关”之于新闻媒体的重要性。新闻工作者们要能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但如今互联网信息真假莫辨,“震惊体”等标题党盛行。例如,2016年10月14日,新浪、搜狐等媒体在转载澎湃新闻刊发的《全国密集严打楼市违规震惊开发商,住建部:为了逼出楼市泡沫》相关报道时,均对原标题进行了修改,在标题中关联炒作原文中的“中央领导下的批示”,将矛头指向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手上的“笔”很重,每写一个字都应感受到压力。尤其当前互联网传播,对于内容点击、转发动辄“上亿次”,新闻工作者们则应该更加认真。
【贯彻主流价值观与社会文化的需要】
2016年4月21日,网易财经发布自行采编报道《上海冠生园董事长被猴子弄死》,以调侃甚至戏谑的口吻叙述这一悲惨的意外事故,消费了遇难者,违背了作为现代公民基本道德操守,触及人文底线;同时也误导了受众对事实的认知。
新闻报道不可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因此新闻记者自身应当警惕且需自我把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抽象,相反非常具体。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亦或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是国家及个人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价值观”,新闻工作者们在工作中应当贯彻始终。
【警惕技术至上带来的内容迷思】
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导致的技术至上,使得诸多互联网公司认为“技术无罪”。的确,“技术本身中立”,但是“对于技术的使用”却存在导向。因此,现代互联网公司所秉持的“技术中立论”有逃避责任之嫌。
2018年9月29日,针对网络转载版权专项整治中发现的突出版权问题,国家版权局在京约谈了趣头条、淘新闻、今日头条等13家网络服务商,要求其进一步提高版权保护意识,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这意味着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结束。
同时,类似今日头条给予算法的内容推荐模式,还可能会使用户陷入“信息茧房”,即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技术至上带来的内容迷思需要警惕。
舆论导向于新闻实践中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还提到,“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
此表述常被曲解为“全面控制”,但其实两者分属不同概念。当前国家所追求的“富强、民主”,社会所追求的“公正、法治”,与每个人的生活及利益密切相关。因此,思维上全面渗透“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观念,并不能等同于“全面控制”。
讲导向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唱赞歌”,而是为了社会稳定良性运转。“2.19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舆论监督也是讲导向的一个方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求在舆论监督中新闻工作者要有大局观,能认清事实的本质与支流,并秉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态度做新闻报道,而不只是为了博取关注而消极放大社会阴暗面。
在2014年新华社对呼格吉勒图案(1996-2014)的报道中,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自2005年,发现法院重大判错线索开始,秉持职业良知、坚守社会正义,连续10年坚持不懈地采访,使得此案在总社、分社的坚定支持和共同努力下,通过翔实、准确、权威的报道有力推动了问题解决,最终使冤案得以昭雪,这不仅是忠诚于党、情系人民品格的体现,更是对记者深入调查优良作风的继承。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
贯彻舆论导向原则的具体做法
首先,新闻工作者应有专业能力落实舆论导向,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主要包括:拥有逻辑思维与判断力,学会用事实说话,会讲故事,同时具有人文精神。
其次,应当新闻工作讲究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尤其杜绝利用真实画面传播虚假的信息。视觉误导的基本手法是“偷换概念”,即利用受众对画面的信赖心理,用局部真实取代整体真实,制造“真实的谎言”。
同时,新闻工作者应对报道内容的真实和准确负责,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编造新闻,不歪曲、夸大事实。消息来源必须真实可靠。应深入新闻现场采集第一手信息,保证新闻要素准确无误;未经证实的消息,应加以说明;除需要对提供信息者保密外,报道中应指明消息来源。认真核实报道内容,包括基本事实、背景资料、引述转述语言等。对稿件中采用的声音、图像、数据、文件摘录及其他材料,做到真实、准确、科学、统一。
最后,关于新闻事实认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 三角认证法: 通过三方独立认识的相互印证,来确认主观认识所反映的对象是否是事实。 “无关”、“独立”、“两个以上”。
2. 亲历认证法:记者进入新闻现场耳闻目睹,同时注意职业规范。
3. 权威认证法:对于复杂、重大事实的认识,必须有权威机构、权威人士通过比较规范的程序进行。
4. 科学认证法:对于生活常识解释不了的现象,必须通过科学实验才能被认为是事实。
课后新闻二班张涵博同学表示,通过教授的讲解,我深刻认识到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并通过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滋养,以文化自信确立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样二班的朱家桐同学则说,听完周老师的课对“舆论导向”这几个字她有了一些不同于以前的思考。“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积极正确舆论导向,不是不可以批判,而是要用事实说话,以笔锋直指真正发生在社会里的黑暗而不是用“妙手”编织黑幕。这堂课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新闻工作者所具有需要的素质,受益良多。而且每一条理论都有很多例证,不但使课题更加生动,也更使观点深入人心。”